多年不懈考中科举的翰林进士,怎么变成了清王朝的“掘墓人”呢?
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,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,许多儒家士子的精神世界也随之破碎,他们面对世界潮流不知该驶向何方。
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,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,许多儒家士子的精神世界也随之破碎,他们面对世界潮流不知该驶向何方。
青年陈寅恪陈寅恪与长沙缘分不浅,曾有诗句“泪与湘江一起流”,透露悲欣交加的心情。1890年7月出生,到1900年离开,陈寅恪在长沙度过了巡抚公子的童年,也见证了湘省维新运动。但鲜为人知或者语焉不详的是,陈寅恪有一段在长沙从政的经历。▌省长公署交涉股长1916年
潘龄皋是清末到民国年间超有名的书法家,虽然可能有很多人不认识他,但是他在当时的名气还是挺大的,时人将他和谭延闿并称为 “南谭北潘”。他生于1867年同治年间,字锡九,号葛城居士,河北安新人。
长沙老城的那条主街上,1916年秋天的一个早晨,气温不高也不冷。
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啊,一锅好菜,离不开那几样主料。说起民国那些年,军阀割据,风起云涌,什么皖系、直系、奉系,各有各的狠角色。但如果你真深扒开来看,基本没一次大事件能脱开“湘军”的身影。有人说,“无湘不成军”,把这话放在北伐初期,真不是夸张事。当时咱们广东革命政
谭延闿是“民国四大书法家”之一,今天介绍他的17首诗,你觉得他的诗水平如何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真知灼见。
蒋介石和宋美龄联姻,许多人只记得曾经的风光与门第,但背后一段被遗忘的决定,竟藏着谭延闿这个名字!时光远去,好像只剩下婚姻与权力交织的余韵,但不用绕圈子,谭延闿,这个人物,才是真正推动了“蒋宋联姻”落定的关键一环。有人说他地位远超后来出场的蒋介石,甚至能左右民国
在2025年春晚群口相声《没那么简单》中,一个年轻人帮大爷推车的场景,被抓拍传到网上。这本是善举,却被“评论区三人组”(标题党、打广告的、键盘侠)带偏。相声揭示了自媒体时代,一些人为了博眼球,不择手段、肆意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不良现象。每个人都是谣言的受害者或潜在
端午节前的长沙,除了满城飘散的粽香,今年还多了一道让人耳目一新的节令美味——组庵冲浪鳜鱼片。外地食客在芙蓉南路的“院里寻菜”偶遇这道菜后,直呼它是“长沙隐藏的端午必吃菜”。
谭延闿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,他的楷书在当时受众多人喜爱,传播广泛,对后世学书法者影响深远。他学习颜真卿楷书,汲取颜体堂堂正正的大气,融入自身风格与创新想法。
粽叶青翠欲滴,糯米莹白软糯,轻咬一口,黏糯弹牙的口感在舌尖绽放,令人回味无穷。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粽子的馅料得到不断丰富,不再是单一的糯米,多了肉类、咸蛋黄、豆沙、蜜枣等选择,给味蕾增又多添了一份喜悦。
民国时期的中国,风云变幻,英雄辈出。在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中,有一位集政治家、书法家、美食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—— 谭延闿。他官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、行政院院长,却因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被称为 “民国第一吃货”;他出身显赫,却将湘菜推向巅峰,成为当之无愧的 “湘菜鼻祖